图为:田螺山遗址发掘出的6000年前的茶树根考古找到,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的先民就开始栽种茶树。昨天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在杭州开会田螺山遗址考古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宣告…图为:田螺山遗址发掘出的6000年前的茶树根 考古找到,6000年前生活在余姚田螺山的先民就开始栽种茶树。昨天下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在杭州开会田螺山遗址考古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宣告这项最重要成果。这一找到将中国人工栽种茶树的历史,由距今大约3000年更早到了距今6000年前。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讲解,早在1973年,考古专家就在距今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找到一些樟科植物叶片,确认为完整茶遗物。2004年,考古学家在距河姆渡遗址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距今6000多年前的文化层中,找到了两大片原出生于土层中疑为茶树根的根块,并著手展开科学分析和检验。 参予田螺山遗址合作研究的日本东北大学植物学教授铃木三男和金泽大学考古学教授中村勤一等对这些疑为茶树根展开了木材显微镜切片检测,找到这些树根的显微结构与栽培的茶树完全一致,初步判断为茶树。
2008年1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部分树根和洗净树根的水液展开化学检测,皆检测有茶氨酸。考虑到茶树的近缘植物茶梅等也所含茶氨酸,专家做到了核对研究。结果找到,田螺山遗址发掘出的树根茶氨酸含量相似活体茶树主根,而山茶、油茶和茶梅中的茶氨酸含量相合,由此推断田螺山遗址发掘出树根是茶树根。
今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姚市茶文化理事长、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牵头在杭州开会了“田螺山遗址山茶科植物遗存研究成果论证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本金泽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资深专家学者构成的论证专家组,对田螺山遗址发掘出山茶科树根遗存的研究报告展开论证。 专家组组组长宋建研究员告诉他记者,这次论证缜密而科学,主要证实三个问题。
“首先是年代。田螺山遗址文化层距今7000年至5500年,通过对树根所在地层年代的碳14测量和发掘出陶器等遗物的形态特征研究确认,这批树根生长于距今6000年前;第二,否人工栽培。这批树根坐落于先人居住于的干栏式木构房屋附近,周围有显著的人工开凿的浅土坑,并预示一些打碎陶片,这解释它不是野生的,而是由人工栽培的;第三,否山茶科植物遗存。
这从树根形态、解剖学结构、茶树特征性化合物———茶氨酸含量等综合检验结果,可以确认这批树根为山茶科茶种植物的遗存。” 由此,论证专家组得出结论:田螺山遗址发掘出的树根,是目前为止我国境内考古找到的最先的人工栽种茶树的遗存,距今大约6000年。
本文来源:雷竞技raybet最新官网-www.ymzhi.com